天柱
几天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论坛发布了六项中国考古学新发现。西藏阿里地区已成功入围乔木公墓和库塔公墓。其中丝绸、金面具、带柄铜镜、天柱等是西藏的第一批发现,是湘雄时期研究西藏西部文化、经济、生活和其他条件的第一批数据,尤其是西藏人认为神圣的天珠的发现。
因此,乔木公墓和库塔公墓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湘泉河上游,相距仅一百多公里,有不少共同因素,包括同箱木棺、金面具、丝绸、陶器、青铜、铁、木、珠、丧葬习俗等,应属于湘雄时期的同一考古文化,其影响很可能扩展到整个喜马拉雅地区。
2012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进行了发掘工作。近三年来,已发现和清理了一批土坑墓葬和洞穴墓葬,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
库塔公墓位于赞达县,距今约1800年,丧葬物种类十分丰富,墓地很可能是湘雄部落的另一个贵族墓地。当时出土了大量的青贮大麦种子和牛、羊、马的遗骸,如泉河流域半农业和半田园式的生活方式,以及经济的繁荣。
漆木箱、方木梳子、带柄铜镜、纺织工具和大量异物,如玻璃珠、长方形木板、草编物、彩陶等,反映了这种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广泛吸收和融合的特点,为研究古代湘雄族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而漆木箱、方木梳、带柄铜镜、纺织工具和大量异物,如玻璃珠、长方形木板、稻草器皿和彩陶,则反映了这种文化广泛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特点。
因此,如家木公墓位于西藏阿里地区嘉尔县,共出土各类墓葬11座,其中湘雄墓8座,吐蕃墓3座,其中8座为1800年前至1700年前的湘雄墓葬。
湘雄时期的墓葬都是有垂直洞和石室的墓葬,发现了完整的侧体屈曲葬礼。大型墓葬的深度超过5米,全部被人埋葬,结构复杂,有二次或多次挖掘的迹象,人和动物在填土层中殉难。许多高标准的墓葬都是用十字木和长方形木箱木箱建造的。
因此,乔木公墓是阿里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集中的墓群,与湘雄都(银穹顶)有着密切的联系。库塔公墓是阿里地区发现的第一座洞穴墓,两个墓园面积相近,时间一致,文化面貌统一,形式完整,内容丰富,涵盖了当时社会物质生活的许多方面。
这两处墓地都在公元2至3世纪左右,这是湘雄王国的强盛时期。发掘结果表明,湘泉河上游是湘雄王国统治的核心地区,也是阿里地区人口最集中、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在此之前,相雄时期的发现寥寥无几,许多地方都是空白的。经过这两年的考古发掘,湘雄时期的面貌基本呈现出来。
延伸阅读
天堂之珠--上帝戴的珠宝
天柱是一种含有玉石、玛瑙和水晶矿石的沉积岩,具有很强的磁波,以眼球形状为主,辅以三角形、四边形等,据说具有驱邪作用。成品突出眼形饰物,是不可估量的佛教圣物。最早发现于西藏、尼泊尔等地,被誉为天堂之石。
专家说,由于藏族人普遍认为天柱是上帝佩带的装饰品,相信天柱是天国之石,是最值钱的护身符,所以旧的天柱又老又好看,现在很难在市场上找到。